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李白说的蜀道,至今长着2300岁的树!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回帖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7
发表于 2023-8-28 16: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美中国,山河壮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从一江水、一片沙,到一座山、一湾海……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里,尽是万里山河的多姿多彩。幽幽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四川剑阁因诸葛亮在大小剑山之间架阁道三十里而得名又因诗仙李白一首“蜀道难”而闻名烟锁翠廊 魏运辉 摄而在这里除了闻名遐迩的剑门关外还有一处由近万株人工栽植的古老行道树组成的绿色交通长廊被誉为“国之珍宝”“世界奇观”它就是翠云廊历经千载 仍苍翠满目翠云廊(古称皇柏大道)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分布在长达300余里的剑门蜀道上有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翠云长廊图 苟永雄 摄区域内拥有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虽历经千古沧桑仍然枝繁叶茂绿荫蔽日 生机盎然剑阁柏 曾正强 摄翠云廊肇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历朝历代对之均有不同程度的补植是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翠云廊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剑门路》而得名“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翠云廊 曾正强 摄这些古柏能完整保存下来与历朝历代官府和当地百姓的保护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当地老百姓都把植树护路作为一种造福子孙的美德南宋时,官府曾发布“严禁采伐四川边境林木”的诏令明正德十三年(1518)剑州知州李璧在治路的同时补植了数以万计的柏树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从清代诗人张问陶《剑州官道古松歌》及俞陛云《翠云廊歌》可知至少在乾隆中晚期和光绪晚期当地就对每棵皇柏悬挂了书有“官”字的木牌国之珍宝 曾正强 摄现代以来当地积极开展针对蜀道古柏的保护管理工作当地政府颁布《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一树一档”“一树一人”“一树一策”“植柏护柏”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梳光裁影 蒙立波 摄如今位于蜀道最核心地段的翠云廊仍然保存着蜀道原貌千年古柏树植于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两旁苍翠满目、古道生幽翠云廊古柏 曾正强 摄古道蜀风 苟永雄 摄“蜀道明珠”翠云廊正见证着四川向着“蜀道畅”加快迈进古道郁青苍 苟永雄 摄一泓清泉漾大漠——敦煌月牙泉生态嬗变记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胜景。千百年来,沙泉共生,沙不掩泉,堪称奇观。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月牙泉快速萎缩、水位局部见底。外界曾悲观推测,不出三五年,月牙泉将彻底干涸。然而,月牙泉自2008年以来水位持续回升、水面稳定恢复。目前,月牙泉保护已从应急抢救转向科学监测、系统调理、常态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保护月牙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数十年来,一泓沙漠清泉的荣枯消长,考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为戈壁绿洲绿色发展带来许多思考。提起沙漠旅游,鸣沙山月牙泉无疑是经典打卡地。但已鲜有人记得,就在2000年前后,月牙泉曾被宣告罹患“癌症”。从敦煌市区出发,向南行走5公里,就到了鸣沙山下。起伏黄沙勾勒出一道道利落的曲线,三面沙山环抱,突现一泓月牙形状的清泉,水波荡漾,鱼翔浅底。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2016年9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史载,东汉时期,鸣沙山月牙泉就是当地一景。1800多年来,未见大旱之年泉水干涸、流沙掩埋泉眼、因强烈蒸发“浓缩”为咸水湖的记载。到20世纪6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仍有30多亩大。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水位不断下降,水面持续萎缩。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6年,月牙泉水位年均下降22厘米。1997年至1998年降幅达40.1厘米,最低时水域面积仅2.56亩左右。当时的新闻报道惊呼:“如不及时遏制自然衰竭,(月牙泉)最多可维持到2005年!”月牙泉缘何濒临干涸?原因有多方面。资料显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过量使用泉水灌溉,昔日一汪清泉所剩无几。此后,月牙泉还曾遭受水质污染。“更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周边水环境恶化。”兰州大学教授张明泉说。也就是说,过度索取差点葬送了月牙泉。痛定思痛,敦煌人开始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月牙泉。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2023年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20多年来,月牙泉及其周边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维系沙泉共生的微妙平衡,泉水南北两侧的沙山被封禁,人们漫步在月牙泉周边时,需要套上鞋套。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介绍,精心呵护之下,月牙泉平均观测水位稳步回升,至2021年突破3米,近两年稳定在3.2米左右。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稳定在27.45亩。鸣沙山月牙泉旅游也长盛不衰。截至8月12日,敦煌市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445万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30%,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318%。其中,鸣沙山月牙泉接待游客20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近39%,成为敦煌文旅产业的“台柱”。游客骑着骆驼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晓亮摄)月牙泉保护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频共振,再次昭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一角(2023年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2023年4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鸣沙山下,绿洲边缘,坐落着与月牙泉同名的“邻居”:月牙泉村。月牙泉村原本是个农耕村。20世纪80年代,村民初尝旅游之甜,在景区干起驮运旅游。但到90年代末,游客千里迢迢而来,探访沙泉共生的沙漠奇景时,却发现:山还在,泉快没了。驼队载着游客行走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驼道上(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别说游客不想来,我们本村人都怕家乡变成古楼兰。”50岁的月牙泉村党总支书记秦作涛说,“要想收入高,就要搞旅游;要想搞旅游,就得生态好。”回顾月牙泉枯荣消长的几十年,也是月牙泉村民革新生产方式、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几十年。从2000年起,月牙泉村2000余亩耕地陆续有偿退出。剩余1000余亩土地,也改种了耗水量更小的李广杏、紫胭桃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缩减有效降低了对地下水的索取。村里6口从地下抽水的机井,终于停止了作业。除了驮运,村民还兴办农家乐、做沙漠露营等,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余元。旅游也带火了地产水果,亩均收入达到传统作物收入的3倍,亩均年用水量则从2000年的522立方米下降至380立方米。驼队载着游客行走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驼道上(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以前是环境逼人走,现在是好生活、好环境留住了人、引来了人。”秦作涛说,全村户籍人口从2000年的800人升至现在的1100多人,每年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在600人以上。月牙泉要持续向好,不仅需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更需要调整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后者而言,根本出路是整个敦煌绿洲告别粗放发展,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实现绿色发展。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说,敦煌市聚焦绿洲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积极构建以高效节水农业、文旅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绿洲现代化产业体系。游客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晓亮摄)以绿色产业培育推进高质量发展、以群众增收致富激发生态保护自觉,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这片“碧水沙山”正在向“金山银山”悄然蜕变。涵养敦煌生态,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各界齐心协力,更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山东台儿庄积极打造京杭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这是8月9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描绘了一幅“运河风情画”。这是8月9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无人机照片)。这是8月10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台儿庄古城景色(无人机照片)。这是8月9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无人机照片)。这是8月9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无人机照片)。这是8月10日拍摄的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台儿庄古城景色(无人机照片)。天汉湿地公园汉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有“天上银河、地上汉水”之美称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日前,陕西省汉中市汉江两岸的天汉湿地公园内,市民在休闲赏景。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天汉湿地公园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步入公园绿树环绕、碧流如镜、青草如茵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2022年5月16日拍摄的天汉湿地公园景色。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2008年以前汉江汉中城区段属于传统的城市采砂河段垃圾污水等问题较为严重经过十余年全力建设目前天汉湿地公园已形成风景秀丽生态良好的湿地景观公园岸线道路长20公里自然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4月30日拍摄的天汉湿地公园景色。新华社发(李伟 摄)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汉江河道原生态植物将河中沙石堆砌成岛屿洼地做成雨水花园浅地改造为缀花草坪滩地开辟成亲水溪流涉水搭建木质栈道临溪架设特色栈桥整个景区建设充分兼顾资源、生态及景观效益2022年10月11日拍摄的天汉湿地公园景色。新华社发(宋晓丽 摄)天汉湿地公园也是中心城区和汉江交界的生态敏感区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使水质得到清洁后流入汉江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样板4月30日拍摄的天汉湿地公园景色。新华社发(李伟 摄)近年来,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达到II类如今这里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是当地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成为展现汉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从一江水、一片沙看“系统之变”湖北宜昌枝江城西污水处理厂能成为大型化工园里最重要的基础性设施,厂长刘锋直说“没想到”。凭借独特区位和便利水运,长江沿线吸引了数十万家化工企业,岸线上一度充斥着烟囱厂房、砂石码头,还有众多排向长江的污水口。位于枝江市的姚家港化工园聚集了近100家化工企业,以前,园区污水管网不健全,普遍跑冒滴漏;沿江大小排污口密布,企业直排偷排时有发生。转变始于2016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指引下,长江沿线打响化工企业整治攻坚战,污水处理是重要一环。姚家港化工园开始施行污水处理的全链条提升: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尽量减少污水废水产生;污水输送管道改为不锈钢钢管,防止跑冒滴漏;企业自有排污口全部封堵,污水必须经污水处理厂统一入江。姚家港化工园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城西污水处理厂由此成为姚家港化工园的核心企业,从事化工行业环保工作15年,刘锋亲历了变迁。污水处理厂引入生物倍增等新工艺,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污水排放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我们严把污水处理‘最后一关’,力求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刘锋说。“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姚家港化工园加快转型,从最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现在系统治理,为推进长江保护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枝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姚家港化工园负责人夏克松说。“这里不仅可以欣赏一江两岸的风景,还有机会通过望远镜看见‘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夏季的长江湖北宜昌市城区段,江面水波粼粼,沿岸满目苍绿,市民沿江散步,会特意走上王家河江豚观赏平台,寻找江豚的身影。这个江豚观赏平台下,一根根粗大的管道和红绿相间的阀门提醒市民,这里曾是王家河油库码头,连接着王家河油库,年成品油吞吐量可达130万吨。曾经的王家河油库码头变身江豚观赏平台(郑一鸣 摄)20世纪中期,依托便利的长江水路,当时湖北有一批油库沿江而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王家河油库码头因位于中华鲟保护区,于2021年4月被拆除,但通向码头的承接平台留了下来,打造成江豚观赏平台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王家河油库码头于2021年4月被拆除(龚华林 摄)“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拆的时候,真的很舍不得,但保护长江是为了子孙后代,大家理解并支持。”曾在王家河油库工作了25年的舒近波的家就在原王家河油库附近。码头拆了,油库也搬迁到了枝江市,舒近波和同事随之来到枝江工作,过上了工作日在县城枝江、周末回宜昌市中心城区的“候鸟”生活。在距离原王家河油库码头60多公里的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一座智能、环保的现代化油库已拔地而起。新建的枝江油库,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转移和简单的功能迁移,其在安全环保、智慧运营等方面相比原王家河油库都有了很大提升。图为新建的枝江油库(许汝南 摄)拥有1061公里长江干线的湖北,是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践行长江大保护,等不得、慢不得、更拖不得。”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于海平说,近年来,公司先后关停了11座沿江油库和17座沿江油品收卸码头,搬迁、拆除了12座水上加油站,累计投入约40亿元进行环保设备升级。在长江湖北段,一座座油库、码头拆旧建新、华丽蝶变。如今,只要回到宜昌市中心城区,舒近波都会找时间去王家河江豚观赏平台,拍一拍江景,“蹲守”江豚。“看到现在长江沿岸景观越来越好,江豚出现频率更高了。”舒近波说。从“绿一代”“光一代”看“发展之变”一边,生产线上火红的钢坯正被轧制成钢材,另一边,水清见底的池塘中鱼儿游得正欢,这确定是钢铁厂的生产车间?“这是我们减污降碳的创新之一。”能源环境技术员王国明自豪地说。这位钢铁集团的“绿一代”,10年间见证了传统钢铁企业的蝶变。印象中的钢铁行业,企业车间总是“黑脏乱”,烟尘滚滚与灼热高温,伴随着生产的过程。天津作为国家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从2013年开始,对重点企业实施碳排放配额管理,荣程成为天津市第一批试点纳入企业。多年来,荣程建设配套节能环保设施累计投资超55亿元。两年前,企业完成了工业废水回用零排放项目,生产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车间的鱼池就是验证污水处理水质的最好证明。“午休时我们常聚在池边看鱼儿游弋,有的工友还特爱侍弄一旁的花草。”王国明笑着说。“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节能减排的行动不止于此。“集团‘见缝插针’在车间屋顶、600亩污水处理厂水面铺设了光伏板。”行走厂区中,王国明指着一片片光伏板介绍,车间屋顶光伏板每天的发电都用于生产。“过去,我们是碳排放‘大户’,如今,却能够通过交易富余的碳配额获益,今年就收益800多万元。”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说。2000多公里外,“光一代”也在感受“发展之变”。“10年前,我大学毕业到油田时,充满了希冀和忧虑。”玉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项目管理科副科长胡龙说。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但历经80多年开发建设,剩余可开采量日益减少,资源品位下滑,面临严峻挑战。胡龙原先所在的水电厂,使用小型燃煤机组,单机容量小、能耗高,随着石油储量下滑,转型迫在眉睫。2020年,甘肃开启新一轮新能源产业发展热潮。玉门油田所在的河西地区风、光资源富集,戈壁面积广袤,发展新能源条件得天独厚。乘着政策东风,油田调转“船头”,驶向新能源“蓝海”。当年,玉门油田制定第一个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组建新能源事业部。学电气自动化的胡龙开始专事新能源业务。那年9月,玉门油田老君庙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开工,“转型”关口,设计、施工等各方人员铆足劲头,克服种种困难,试点项目仅建设两个月便投入运营。“项目实际年发电量大大超预期,运行近3年来效果良好。”胡龙说。2021年,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在大戈壁破土动工,年底并网成功,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个成规模集中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打破了中国石油对外供应清洁电力零的突破。如今,玉门油田清洁电力装机规模达50万千瓦以上,年均对外供应新能源电力达1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21万吨标油。“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如今的“光一代”胡龙说,老油田的新能源事业还在路上,转型跨越仍在继续。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和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美丽中国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广大青年交出绿色答卷新时代广大青年也用不同方式“打开”美丽中国建设这项事业积极参与“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系列活动交出了自己独特的青春绿色答卷!看青年的节粮故事!“青春节粮·禾下有梦”青少年节约粮食教育行动开展主题团课、节粮倡议、微课堂“光盘打卡”挑战赛等活动线上线下动员1.6亿人次参与看青年的绿植故事!第13届全国青少年绿植领养活动累计近1300所高校、250万大学生参与弘扬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第13届全国青少年绿植领养活动累计近1300所高校、250万大学生参与弘扬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看青年的净滩行动!“河”我一起,保护母亲河净滩行动面向全国招募1.4万余支团队发动近9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近7.3万场净滩活动清理河滩垃圾约1900吨看青年的绿色长征!2023年“绿色长征”正在进行中全国累计257所高校1071支团队参与共9648名青年在绿色长征之路中让青春闪光目前,“绿色长征”话题累计阅读量1801.8万次讨论量26.9万次互动量39.3万次原创量26.8万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美丽中国,要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锲而不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国生态日将更好地唤起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当下,我辈青年正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一个又一个有关“绿色”的故事正在发生、延续和积累,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和经验正在不断生根、发芽和结果。未来,将有更为广阔的绿色领域等待青年们去施展拳脚,让我们期待有更多同行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肩负起责任与担当,一起探索,共同奋斗!来源:共青团中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